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软环境建设 | 社会科学报

罗凡 李超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青年友好型城市”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设计、政策实践、资源配置和公共事务中尤为关注青年,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中充分有效地考虑青年的视角、利益和需求,尊重并给予青年发展的优先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青年的吸纳力、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提升,让青年对城市的贡献力、创新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及良性互动。


原文 :《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软环境建设》

作者 |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罗凡

         贵州医科大学  李超

图片 | 网络


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致力于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深圳从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出发制定政策措施,提出要“为世界青年打造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重点实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宁波市北仑区推出“青年北仑”政策,为青年提供政策保障;成都从青年城市认同度、城市宜业性、青年互联度、城市创造性、城市公益性、城市国际性六大方面推进青年与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贵阳将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致力于打造一座“贵阳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青春之城;济南坚持“铸魂、培根、壮骨、暖心、健体”,秉承以人为本和生命体理念,让青年与城市共成长。城市在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的保障措施、形式多样的发展机遇、逐步完备的硬件设施、日渐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和模式探索,进一步促进了青年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


然而,不同城市青年群体的结构特征不同,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不尽相同。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要不断提高城市对青年友好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青年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感、推动力和贡献度,增强青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让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一是营造保障青年发展的制度环境。青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人才是关键。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引育、扶持和激励措施,拓宽引才渠道、畅通流动通道,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开放包容的重才爱才、用才敬才氛围,打造适宜青年留居的人才发展环境;要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青年人才在城市茁壮健康成长。


二是提供激励青年发展的就业环境。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高度在于人才厚度的积累,青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城市要为青年提供成长成才的就业环境,要在创业培训、市场培育、平台搭建、联合孵化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为青年提供更多的优惠便利条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主题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及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为青年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提高青年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充分发挥各地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委员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引领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打造吸引青年发展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以价值、规范、信仰及观念为核心的人类行为系统和精神文化条件状况的总和,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生活个性、结群多向是新时代青年所面临的文化环境的基本特征。青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其工作机会、就业前景、生活环境等深层次的需求理应受到关注,要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运动、高端培训等新兴业态,打造受青年欢迎、利于青年成长的友好环境;要丰富社交场景,策划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社交活动,打造符合青年特征的交友环境;要结合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打造满足青年消费需求的特色生活环境,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青年对城市的认同感。


四是优化保护青年发展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是吸引青年人才的重要因素,是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要遵循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规律,紧密结合城市实际,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工资奖励、社会保障、人事争议仲裁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积极构建具有城市特质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工作法规体系,以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建设,使人才队伍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治化建设,提高法治化水平,创造有利于青年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法治环境。


[本文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CXQN2213)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6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着力推动以青年为中心的城市优化发展 | 社会科学报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